您的位置:首页 > 聚焦 > 正文
我的老师是作家①|跟着莫言、王安忆上课,是什么感受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3-07-01 13:05:3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宋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如果要在刚结束的6月,找一件文学界的大事,无疑是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成立十周年庆典。

24日到25日,文学圈为这场庆典而聚——

莫言、欧阳江河、余华、苏童和西川是中心的老师;贾平凹、韩少功、叶兆言、毕飞宇、格非、叶兆言、李洱、东西、艾伟等人是驻校作家;曹文轩、丁帆、陈晓明、程光炜、张旭东等作家学者到场祝贺。

当大家在席间坐定,北师大副校长康震忍不住说了一句:台下几乎坐着一部现当代文学史。

除此之外,驻校作家迟子建、严歌苓、阿来在线上参与了庆典,“群星闪耀”的场面,还验证了来自大众和业界的观察——知名作家进入高校,已是一种文化现象。近20年来,北京大学有曹文轩、李洱,复旦大学有王安忆,南京大学有毕飞宇,清华大学有格非,中国人民大学有刘震云……中国顶级作家,纷纷走进大学担任教授,开设写作课。

那么,他们带来了什么?(这个问题的更多故事请戳链接)

2014年3月,莫言邀请王安忆在北师大进行了一场对话,题为“小说与生活”。他们的身份除了作家,还是大学的教授。那一年,围绕这两位作家教授,一南一北两个90后的命运也发生了变化。

2014年3月12日,王安忆、莫言,在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

2014年夏天,焦典离开云南老家,成为北师大的大一新生。后来焦典才知道,她入学时,刚成立一年的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莫言担任主任)也迎来了首届硕士生。现在,焦典是写作中心的博士生,导师是莫言。

同在那个夏天,陈芳洲从重庆到上海,参加复旦大学创意写作专业考研面试,考官最中间是王安忆。陈芳洲喜欢写作,奔着王安忆去的,面试时有点手足无措。复旦大学2006年设立文学写作专业,王安忆担任导师。现在陈芳洲是复旦博士,同时在复旦继续教育学院兼职教写作课。

今天,让我们从这两位90后的故事说起。

【毕飞宇的一堂课】

焦典从大一到博三,在北京师范大学差不多度过了10年,与2013年成立的国际写作中心几乎同步。

焦典从小就想当个作家,小学时她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一次语文课,老师让大家给最爱的人写一封信,焦典写给了奶奶。信里的事是虚构但情真意切,寄同城邮政,好几天后奶奶才收到。带上老花镜读,奶奶边看边抹眼泪。家里来人,奶奶就读给他们听,一遍又一遍。

焦典

真正走上写作之路是本科毕业后,焦典保研到国际写作中心,作家导师是欧阳江河。跟着导师学写诗,焦典揣摩诗的语言。诗作在微信上被转发,有同学跑来告诉焦点:自己最近压力很大,但看到你的诗就很受鼓舞。

2019年冬,研二上学期,毕飞宇来讲“文学创作方法”。毕老师临时想改变上课方式,他让大家把作品提交上来,全部匿名,他来挑一篇作为“例题”,课堂上跟大家一边修改,一边讨论如何写作。焦典的小说被选中了。

毕飞宇

焦典此前更多精力在写诗,那是她第一篇正儿八经的小说。上课了,毕飞宇从头开始,一句一句看。

开头焦典用了倒叙,提到了一个秃瘢男孩。毕飞宇让大家讨论这个开头,有说好的、有说不好的,最后毕飞宇建议:删掉男孩。他觉得这个男孩和整部作品内容关系不大,仅仅只有环境点缀的作用,但让小说开头显得有点枝蔓。

下课后,焦典根据意见修改好作品,发到毕老师的邮箱,很快毕飞宇从南京发回邮件,附带了新的建议,焦典再打磨、修改。2020年,焦典这篇《黄牛皮卡》发表在《人民文学》第9期。

后来,余华与莫言等人在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设立了“名家写作指导工作坊”,多位导师一起对某位同学的作品进行讨论,成为写作中心的重要教学模式。这种手把手教写作的方式,跟毕飞宇的那堂课异曲同工。

其实,如何提高写作,没有人比这些作家更懂了。

工作坊第13期。

【王安忆的作业】

在复旦大学,王安忆给陈芳洲他们开的课叫“小说写作实践”。第一堂课之前,王安忆先布置一个作业,让全班同学走访虹口区山阴路的鲁迅故居,观察这里的建筑、人物,写一个小说的开头部分。

王安忆在课堂上

王安忆提醒,这些老房子大多有百年历史,如今,这里拆迁改造相对落后,很多上海人搬出去,外来人口搬进来……离开的人和到来的人、时间的流逝、阶层的变迁,这些建筑空间中,可以发生很多故事。

陈芳洲一下子想到了《长恨歌》里王琦瑶住的房子。陈芳洲学习小说课,就是从发现“空间的意义”开始的——她写了一个外来打工妹和本地大老板的故事。

上课后,王安忆带全班同学一起,对每个同学写的小说开头进行讨论,分析接下去的故事要怎么发展。陈芳洲和同学们的作品给王安忆看,王安忆一眼就看出问题所在。每一堂课结束之后,大家根据课上讨论的内容继续推进小说。

陈芳洲。

不同年级学生,王安忆给的空间坐标不一样。除了鲁迅故居,还有1933老场坊、田子坊创意园区等等。有时候给的空间不是上海,而是来自经典戏剧文学作品,如《我们的小镇》《十二怒汉》——故事里小镇或法庭上的人物,每个学生认领一个,生发出各个人物的故事。有的学生觉得难,王安忆要求大家必须忍受、克服,这是写作必经的。

课堂上这些半命题作文,并不是每个人最后都会写完。王安忆也抱着开放的态度,跟每个学生都一对一体验了小说的写作,发不发表不重要,重要的是懂得小说推进的过程。在陈芳洲看来,这个推进过程,就是小说写作的技术性的东西,是可以教的那部分。

不管是继续完成习作还是另起炉灶,一两年内,学生都会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技巧完成一篇完整的作品,不少学生在文学杂志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

王安忆与学生们

【莫言的三句话】

2021年硕士毕业,焦典报考了莫言的博士。第一次聊天,莫言就让焦典想到自己的爷爷。她把习作拿给莫言看,几天后,她收到了意见,满满十几页纸,用毛笔手写。

莫言手迹

莫言谈了对小说的看法,也谈到了当下一些社会现象。他叮嘱焦典再做修改,让这篇作品“更具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

莫言平时说话不多,但说过的很多话,焦典都印象深刻。

博士入学后不久,焦典参加了一个文学比赛,层层筛选后,获得了金奖。得知消息,她开心得不行,给莫言发微信报喜,因为激动,字都打错了,焦典忙撤回消息,重新编辑后又发,又撤回……

莫言微信上回复她:“沉住气,继续努力,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沉住气,冷静点,偷偷自己乐就行了。”

程永新、莫言、苏童、余华(从左到右)在海岛上。

今年5月,文学综艺《我在岛屿读书》录制第二季,焦典作为飞行嘉宾与莫言一起参加。在东海的海岛上,综艺初体验让焦典觉得很新奇,摄像头、台本、化妆、打光、口播、无人机……现场庞大而精密。

这样的现场,莫言总是被包围着的。某次录制结束后,饭点到了,莫言被工作人员领去吃饭,焦典需要留下再录一个后采。莫言不停来问,焦典呢?焦典吃上饭了没?

在海岛上那几天,焦典的印象中,莫言跟她说的最多的话,是“吃饭了吗”和“吃饱了吗”。

莫言、焦点在海岛上。

海岛风景优美,师生之间也有难得的独处谈心时间。焦典和莫言谈到写作的心态,她觉得自己还是有点小孩子的想法,希望大家都能喜欢自己的作品,但写的时候也不知道大家会不会喜欢。

莫言听了,只短短说了句:“你的读者会来寻找你。”焦典听了,大受震撼。

无论是莫言、余华、欧阳江河等自己本校的老师,还是毕飞宇、李洱、格非等驻校作家老师,焦典觉得跟在这些作家身边,学到的首先是人格的熏陶。

对学生习作的修改,老师们的讨论会落到每一句对话、每一个情节设置上,不会大而空的谈。这种时候,焦点就知道他们私下花了很多精力去阅读和准备,哪怕只是一篇学生习作。有时师生也讨论当下热点,焦典发现老师们往往都非常包容,不会轻易否定什么,但也不轻易肯定什么,始终保持思考与判断。

她觉得,这些都是文学的给予——“让人格变得具有某种意义上的高贵”。

【李洱的“教学相长”】

作为十周年庆典的一部分,6月25日,“青年写作能力的养成”论坛举行,主要讨论《耘:每当有人醒来》这本作品集,里面收录了写作中心学生写的12篇优秀小说。

莫言说,在这些小说里,他感受到自己写不出来的东西,感受到当下社会自己陌生的东西,这对他是非常大的帮助。教学相长,共同进步,莫言在很多场合反复说,他带给学生的与学生带给他的一样多。

余华坦言,他以前对90后作家不太关心,但真正带学生之后,他开始读90后的作品,尤其是读校外90后作家的作品。

苏童最感伤,一开始他觉得教学是工作任务,但几年相处下来,看到学生的成绩,他既成就感满满又依依不舍。

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李洱。

参与指导这些作品的,还有北京大学教授李洱。

在2022年正式调入北大之前,作为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李洱被莫言多次请到北师大上课。比如《耘》中,万芳《子夜歌》一篇就是李洱指导的。对李洱来说,有的学生从没写作文学作品,后来能写出成熟的作品了,这是让他最高兴的。

除了成就感,李洱在教学中还有意外收获。他在北大的课堂上讲小说专题,讲的过程中,有些原来没考虑清楚的,关于文学史、当下文学写作的问题,也看得更清晰了,反过来他又把这些认识与学生交流。作家教授们走上讲台,改变着学生,同时学生改变着他们,很多改变都在不经意间发生。

在教学中,文学的意义也凸显了出来。李洱在北大的小说课上,有本科生,也有硕士生、博士生。与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的学生大都为了“成为作家”不同,北大课堂上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有的想成为作家,有的只是想了解文学创作。

上这门课,李洱思考如何更好地让学生们发挥出自己的长处,所谓发现自己、成为自己:“如果他想当作家而且有能力,有什么不好呢?”对其他学生来说,作家的思维、表达方式与别的文学教授可能有所不同,这也会给学生带来多一些方法和视角。

王安忆看得很开:“我对学生的要求并不高,我不指望他们有一天变成大作家。”这么多届学生中,有一个可以变成一个好的读者,她就很满意了。王安忆希望学生通过这段学习,明白文学是有意思的,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生活有意思的地方。

毕飞宇《小说课》

这正如毕飞宇在教学中总结的,写作课绝不是单纯地培养几个作家,而在于提高一代人、一个民族的精神质量和审美价值。

又到毕业季,又一届创意写作专业毕业生走向不同岗位:有职业作家,也有老师、文学杂志或出版社的编辑、电视剧编剧、游戏编剧、广告人、媒体人……在更广的文化视野下,写作以不同方式和载体存在。

2023年5月,莫言在复旦大学,与王安忆、陈思和在一起。

5月18日,莫言到复旦大学,与王安忆、陈思和就“从文学到舞台”展开对话。可以看出来,距离9年前在北师大时,莫言和王安忆两人有了些变化,又有一些东西从未变化。

焦典即将升博三,她探索着自己的写作之路。陈芳洲在复旦继续教育学院教写作课已经第三年,她的学生中有护士、导游、白领,各行各业。有学生告诉陈芳洲,写作课让他们对生活的感受打开了,比如看一部电影,视角就不一样了。

在博士论文中,陈芳洲写下这样的话:中文系当然是可以培养作家的,正如绘画和音乐,天赋固然重要,但还有很多技巧。学习写作技巧就像学习小提琴演奏技巧一样。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