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值此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海南日报记者采访了海南省民族博物馆馆长罗文雄,就如何在新时代努力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展开对话。
“非遗是民族文化的源头活水,非遗保护不能只看当下和未来,更要回头溯源,保护最原生态的文化基因。”罗文雄认为,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不能“不问出处”,“如果忽视了文化源头的守护与传承,传统文化很可能因为错误理解而‘断流’。”
模特身着有黎锦元素的服饰走秀。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罗文雄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为例,他说:“大家可能都知道黎锦由纺、染、织、绣四大技艺类型构成完整技术体系,但不一定知道在这四大技艺之前,也有很多工序,比如摘棉、散棉、纺纱等,要深入其源头,才能把非遗技艺真正地流传下来。”
在历史的长河中,非遗是文化的积淀,也反映着历史的变迁。罗文雄认为,在生活的流动中、时代的转换里,保护非遗,自然就成为一种文化探寻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这就要求非遗传承人、非遗保护工作者,要深入非遗第一线,比如到村寨去倾听老艺人的口头传承,去做更深入的调研,要建立起非常明确的溯源责任清单,确保非遗的传承“不跑偏”。
如何更好地推动和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是社会各界始终在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非遗传承,重点在人。培养一批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熟练掌握其传承的非遗项目知识和技艺的传承人或团体是关键要素。”罗文雄说。
在这方面,我国已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制度,国家、省、市、县四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定与命名制度,明确了传承的责任和义务。但罗文雄表示这还远远不够,人作为传承的主体,不仅指的是传承人,还包括社会各界的每一个人,“如何激发大众对非遗的兴趣,并让他们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是我们一直在推进的重要方向。”
罗文雄说,目前,省民族博物馆在培训、宣传上下了不少功夫,比如面向群众开展非遗科普,搭建学生与博物馆互动的交流平台,让逛博物馆不仅是逛博物馆,而是在看、说、听、触等多种感官的延伸上,让大众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同时,省民族博物馆也在努力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和时尚文化,创造出既符合时尚追求又满足当代年轻人审美追求的文化产品。
“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要溯源、要依靠人民,成果也应该实现与人民共享。在实践中保护,在实践中传承,非遗文化才能找到生命力的源头活水。”罗文雄说。(本报海口6月9日讯)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