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业内常规比赛,今年却吸引了市内外300多人预约现场观摩,还有8000多人同时在线观看网络视频直播。日前举行的重庆市第十一届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给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带来了一些新的启示。
真情实景,临场发挥
【资料图】
今年的重庆市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分为“基础知识测试”“案例研讨”和“谈心谈话”三个环节。进入现场比赛的100名选手,都是通过了各高校层层选拔的优秀辅导员。即便这样,比赛中仍不时会出一些“状况”。“都是真情实景,免不了有点紧张。”一位辅导员说。
“谈心谈话”要求根据随机抽到的题目,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在跟学生交流过程中找到问题症结,做好教育引导。从随机抽题到正式上场,只有不到15分钟的准备时间。
有一道题目,是一位同学喜欢随身携带管制刀具,辅导员找他了解情况,做好沟通。没想到谈着谈着,上台“搭戏”的同学突然脱离“剧本”自己“加戏”:“你知道我的普通话很差,还让我去参加演讲比赛。我出尽了洋相,现在还抬不起头来!”
这样的“临场发挥”显然有点出乎意料。被当众挑战的辅导员稍微愣了一下,在向同学表达理解和歉意后,很快调整了谈话的内容和思路。
“平时跟同学谈心谈话时,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这种临场‘加戏’的情况。这时既要迅速抓住问题的关键,又要敏锐把握谈话对象心理的变化。”现场观摩的重庆邮电大学辅导员常硕说,跟同学们接触越多,同学们越愿意直言不讳地提出意见和建议,这其实是教学相长的好机会。
既有竞争,又有合作
“基础知识测试”是一人一桌一机,现场抽签后自动随机生成座次表;“案例研讨”和“谈心谈话”,高清大屏上同步直播比赛,实时更新各位选手的得分和排名。数字化技术全程嵌入,在增加智慧元素和新鲜活力的同时,也营造了“完全现场”的紧张氛围。
“案例研讨”是两人一组的“你问我答”。两位辅导员通过现场抽签临时组成一组,围绕现场抽到的案例交替提问和回答。让人意外的是,“同场竞争”的每组选手往往不是相互拆台,而是通过提问和补充相互“补台”。
在一个关于寝室管理的“案例研讨”中,一位辅导员分析了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询问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另一位辅导员则根据一些具体表现,提醒要关注学生特殊的家庭成长环境。两人的精彩辨析赢得了观摩师生的热烈掌声。“优秀辅导员同台竞争、相互碰撞,一起对刚刚接手的案例分析原因、研究对策、总结规律,将比赛现场变成了示范教学的‘微课堂’。”带队来重庆观摩大赛并受邀担任评委的四川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胡尚峰认为,在这种全市性的大赛中,同台竞争的两人仍能以解决问题、服务学生为目的而“相互成就”,这恰恰是优秀辅导员品行和素养的最好体现。
遇到困难,合理引导
有同学遇到“校园贷”暴力催债该怎么办?有同学陷入网络赌博该怎么办?有同学“网恋奔现”被骗了该怎么办?同学面对自己一言不发只顾哭泣怎么办?同学正怒气冲冲什么话都听不进去怎么办?
现场抽到的题目,绝大多数都来自曾经在高校发生过的真实案例。从抽到题目到正式上场,最多只有20分钟,根本来不及准备和“排练”,但参赛辅导员往往能很快抓住问题的要害,触及同学内心最敏感柔软的地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学生合理合法解决面临的问题。
有几组师生的“谈心谈话”,参赛辅导员和“搭戏”的同学,竟然都不知不觉流下了眼泪。“我走上台时突然想起来,几年前我正好遇到过这样一个同学。”这位辅导员激动地说,“刚才一边跟‘搭戏’的同学交流一边想,如果今天真的再遇上这样的问题,我一定能处理得更好。”
“不管同学们遇到什么问题,辅导员的第一反应都是‘大包大揽’,恨不得自己马上就帮同学们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好。这种‘条件反射’是重庆高校辅导员队伍工作态度和责任心的整体反映,但是一些问题确实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和职责边界。”西南政法大学辅导员简敏说。
简敏从事辅导员工作已经25年,辅导、指导过的学生有200多人次获得市级以上奖项,自己也因此获得过“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等荣誉。“高校辅导员是立德树人的‘第一责任人’,要通过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引导帮助更多同学成人、成才、成功。将近9000人在现场或通过网络直播观摩,说明重庆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已经成了‘公开课’和‘教学赛’,这才是我们最期盼的效果。”简敏说。
(记者 张国圣)
(责编:郝孟佳、孙竞)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