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物语: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就像一些网友所说,星舰是非常简陋的。箭体材料是304不锈钢,推进剂是液氧和液化天然气,这些都是市面上能直接买到的民用材料。之所以大量采用廉价材料,就为了降低成本,让航天白菜化。只有这样这个行业才能够跟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自我造血,发挥无限可能;否则永远曲高和寡,是只属于极少数人的“高消费”。
这个思路成功过吗?成功过,飞机就是个例子。哪怕最大的A380,它的机身铝材都能在市面上买到。航空可能,航天也有可能。
星舰的隐忧,其实在于需求是否过度透支了技术路线潜力,最终导致工程失败。具体说2点:
1、为了实现大推力,一级安装了33台发动机,这个数量前所未有。密集的发动机带来极其复杂的振动、热防护、控制难题。之前苏联30台发动机的N1火箭所有试飞都以爆炸结束,那马斯克呢?诚然,SpaceX在之前的猎鹰9号火箭上也采用了多发动机设计,但毕竟只有9台;重型猎鹰火箭虽然有27台发动机,但它的结构相当于3个猎鹰9一级并联,难度也无法比肩星舰把全部发动机塞进一个子级的设计。
2、为了实现载人登月甚至登火的目标,星舰必须在太空补加燃料,而“油罐车”也得从地面发射;此外在漫长滑行阶段,燃料逐渐挥发,星舰在月球以及火星附近也要安排补加。这意味着一次任务可能需要多达十几次发射才能完成,一旦某个环节出了纰漏,就只能放弃。
环节太多,说明星舰是个已经接近技术路线能力边缘、比较脆弱的体系。那么工程上能解决吗?可以,就是成本可能很高,时间可能很长;而且技术再成熟,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整个体系脆弱的本质。
与其花大代价去保障一个脆弱体系,是不是还不如一鼓作气研发不那么脆弱的新体系?以载人登火为例,我国就有科学家指出应当采用核动力推进,无需来回倒腾加油,一次直达、运力更高、速度更快,甚至几个月就能往返一趟。虽然核动力研制难度比星舰大,但胜在体系简单高效,只要投入实用,优势将愈发明显。
所以,这是“老技术挖潜”和“开发新技术”之间的PK,谁对谁错,眼下并无答案;甚至两者没有对错,只是适合不同发展阶段。
眼下我们应做的,是多加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如果有条件,当然是多条腿走路更好。
行胜于言。
关键词: